(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华商报报道,近日,有不少用户反映,近十余个话费充值平台,多不能充小额或自定义话费。基本为50元起充,甚至有平台最低充100元。而三大运营商的官方APP上,可小额充值,也可以输入自定义金额。“最低50元”的充值门槛,看似是企业的经营策略,实则既不合情,也不合法,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困扰。
这场充值门槛争议,绝非“多充几十元”的小事,而是关乎消费者自主选择权、数字服务公平性的民生问题。当常用的第三方平台纷纷取消10元、30元小额选项,只留下远超部分用户需求的充值档位,本质是将企业的运营便利置于用户权益之上,既违背了商业服务的初心,也触碰了法律与情理的双重底线。
从法律层面看,50元起充的门槛明显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有权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如今,第三方平台与运营商的责任推诿更显荒诞:微信、支付宝等平台称“充值面额由运营商设定”,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则以“合作协议调整”为由回避问题,这种“踢皮球”的回应,恰恰暴露了各方对“门槛不合理”的共识。
更关键的是,三大运营商官方APP能支持小额及自定义充值,证明技术层面完全无障碍,将常用的第三方渠道设限,本质是通过“便利渠道限流”倒逼用户妥协,这种选择性设置门槛的行为,显然不符合“公平交易”的法律原则,也让老年群体、学生等低消费需求用户陷入“要么多充话费,要么被迫学习使用不熟悉的官方APP”的困境。
深究背后的行业逻辑,充值门槛抬高是“流量焦虑”与“成本转嫁”的畸形产物。对运营商而言,第三方平台虽能带来庞大用户流量,却也分流了官方APP的用户粘性,即通过提高第三方渠道充值门槛,可倒逼用户下载官方APP,进而将用户沉淀到自有生态中,方便后续推送套餐升级、增值服务等信息。某运营商内部人士曾透露,官方APP的用户活跃度与套餐转化率直接挂钩,“引导100个用户下载APP,就能带来约15个套餐升级订单”,这种“以门槛换流量”的算计,完全忽略了用户的使用习惯与便利需求。
而第三方平台之所以配合设限,部分源于与运营商的分成协议。有知情者表示,小额充值的手续费比例相对更高,取消小额选项可降低平台的运营成本,同时减少因小额订单产生的客服咨询量。这种将成本压力转嫁给用户的做法,本质是企业把“盈利便利”放在了“服务责任”之前,用用户权益换取自身运营的“省事”。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门槛式营销”正在形成行业隐性默契。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监管发力与企业自省双管齐下。监管部门应明确划定“充值自由”的底线,要求所有充值渠道(包括第三方平台、运营商小程序、官方APP)必须保留不高于10元的小额选项及自定义金额功能,不得因渠道不同设置差异化门槛;同时建立投诉快速响应机制,对责任推诿、拒不整改的企业依法处罚,让法律条款从“纸面规定”变为“实际约束”。对运营商与第三方平台而言,更需摒弃短视思维。真正的用户粘性,从来不是靠“门槛倒逼”获得,而是靠“便利服务”积累。若能在第三方平台保留小额充值,同时通过官方APP提供积分兑换、充值优惠等正向激励,既能满足不同用户需求,也能实现自有渠道的良性引流,远比“设限逼用户”更可持续。
话费充值虽看似小事,却直接关系到亿万用户的日常生活体验。从“10元自由充”到“50元强制充”,变化的不仅是数字,更是企业服务理念的偏差。当通讯服务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让每个用户都能按需付费、便利充值,才能真正赢得市场认可。(黄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