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与代糖企业的业绩反差因素很多,糖市场的供应主要来自于巴西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糖产量受到天气因素影响很大,所以糖原料的供应波动导致价格波动。就企业自身而言,产能和运营能力也是重要的因素。
食糖产业链发展现状 食糖行业市场消费需求分析
业内人士认为,糖已经成为刚需,被完全替代很难。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无糖产品,加之全球多地对糖的限制,无糖正在成为大势所趋。
(资料图)
糖产业受消费需求影响较大,而影响更大的是国际市场。巴西是全球第一大食糖生产国。糖产量减少,也符合了世界减糖的趋势。新加坡政府颁布了新的法案:从2023年底开始,糖分和反式脂肪含量较高的饮料禁止进行广告宣传。
我国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三减”行动中在“减糖”的目标是,到2030年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应当不超过25克。减糖已是大势所趋。
目前,我国食糖消费以工业消费为主,用于食品加工等行业的食糖工业消费占比为64%;用于居民和餐饮行业直接食用等领域的食糖民用消费占比为36%,其中白砂糖用量占比为27%,绵白糖用量占比为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食糖消费量也呈现增长的态势。尽管我国人均食糖消费持续增长,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的食糖消费依旧存在相当的增长空间。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食糖行业竞争格局及“十四五”企业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显示:
国内的食糖主要是作为食品、饮料、医药等厂商的生产原材料使用,作为大宗交易商品,国家政策、气候状况、种植面积等多种因素都会对食糖市场造成很大影响。
白糖是一种调味品,在面包甜点食品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巴西和印度是全球白糖产量最大的国家,中国每年对白糖的消费需求巨大,以下是2022年白糖行业发展趋势。
白糖原材料主要包括甘蔗及甜菜,其中甘蔗是温热带农作物,适合种植于巴西、印度等阳光充足且雨水充沛地区。白糖是食糖的一种,我国食糖进口,在加入WTO之前,实行严格的绝对配额和许可证管理制度。在加入WTO之后,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制度。并在入世后,逐步完善食糖进口管理。
食糖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原材料为甘蔗、甜菜等糖料作物;中游为食糖加工制备;下游广泛应用于工业、休闲食品、饮料、调味品等行业。
从我国食糖消费现状来看,近10年间食糖消费总量整体平稳,年度间的增减幅度不大,年消费总量保持在1500万吨左右,只有上个制糖期偏高,达到了1580万吨。在波动幅度方面,年最高增长量不超过100万吨,增幅不超过10%,降幅则不超过3%。虽然我国是人口大国,年均消费总量排世界第三位,但年均消费总量只有1580万吨,仅占全球的8.9%,处于较低水平,如印度的消费总量有2800万吨,占全球的16.1%。另外,我国人均食糖消费量常年在10公斤左右,去年略高一些,达到了11.19公斤。从自给保障能力分析,近10年来,我国食糖最高的自给率接近100%,最低不足60%。
从城镇化水平来看,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稳步提升,人们对食糖消费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此外,除了传统的食品工业消费和居民生活消费,食糖在医药、建材、化工等领域也有着广泛应用,未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食糖的消费潜力也将进一步释放。
从行业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巨大,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中国人口政策不断松动,使得人口规模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出现上涨,人口的增长将进一步带动食糖行业需求的增长。同时,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稳步提升,人们对食糖消费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此外,除了传统的食品工业消费和居民生活消费,食糖在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食糖的消费潜力也将进一步释放。
“十四五”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白糖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在上游糖料种植领域,糖料种植良种化、机械化、水利化等程度将进一步加深,糖业生产成本能够有效降低;在制糖工业领域,我国制糖工业加工产业链将进一步延伸,5G、物联网等技术将有助于产业智慧化、数字化升级,白糖行业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本报告对多位业内资深专家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市场研究的工具、理论和模型撰写而成。
本报告总结了“十三五”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十三五”食糖产业发展规模与经济效益、预测了“十四五”期间食糖行业投资环境;提出了食糖“十四五”整体规划建议、产业规划建议、区域规划建议等;最后,就食糖行业“十四五”期间投资机遇、投资风险、投资策略进行了审慎分析。
了解更多行业数据详情,可以点击查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2-2027年食糖行业竞争格局及“十四五”企业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