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第四届激光复合制造协同创新国际论坛在杭州举办,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姚建华教授代表主办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致开幕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秘书长徐均良、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超分别代表共同主办单位为论坛致辞。
作为第19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的分会场之一,上午的激光复合制造协同创新国际论坛吸引了约200名行业学者,聆听了广东工业大学张永康教授、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张文武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顾冬冬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黄婷研究员、温州大学冯爱新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张群莉教授、清华大学闫剑锋副教授、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艾光明经理所作的专题邀请报告。
广东工业大学张永康教授的《海上风电核心装备及激光锻造应力调控修复研究》报告,针对海上风电装备产生应力腐蚀、开裂等损伤、且损伤构件难以拆除返修的问题开展了多项研究,通过激光与锻造复合加工,实现材料铸态到锻态的改变,提高综合机械性能;突破了多项先进技术,包括: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平台抗失稳设计制造技术、国际领先的高空巨型叶片精准安装技术、世界最高电压风电海缆工程攻克海底复杂地质施工技术;形成了首件激光锻造修复国际专利、多项国内专利和国家基金,为海上风电场建造和运维保障提供新装备、新技术和新方法。
(资料图片)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张文武研究员的《激光与电化学复合加工研究进展》报告,分享了团队在激光与管电极电解复合方向的研究,从技术开发、机理研究、工艺设计出发,实现介入式激光加工的新工艺方法,大幅提高加工速率、突破加工深度极限、具有高加工表面完整性;该技术是智能能量场制造的典型案例,具有工程的共性:将人类的智能注入到能量场的集成、优化、控制,将物质系统从一种状态变成所需要的另一种状态,从而通过IME的高度融合,最精益地解决工程矛盾,所有场都是精益化解决工程矛盾的自由度,阐释了多能场复合的广义自由度问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顾冬冬教授的《多功能仿生金属结构激光增材制造》报告,针对航空航天领域复杂整体金属构件精确成形及多功能需求,开展了仿生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的结构优化、材料创新、工艺调控及性能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实现了复杂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的材料-结构-性能一体化,同时提出几点思考:独特结构打印形成独特功能、仿生结构与增材制造的融合、激光增材制造仿生金属结构、跨越设计与制造之间的GAP,并对未来多功能增材制造做出展望,比如材料的多样性、材料-结构-性能一体化增材制造(MSPI)、仿生增材制造、从“增材制造”到“增材智造”等。
北京工业大学黄婷研究员的《锂离子电池反应功能微结构设计、制造与性能》报告,基于“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与制造理念,开展面向双碳目标的激光制造前沿技术、合金型多孔电极一体化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研究,突破了高功率密度+高扫描速度激光微熔覆技术,解决了激光熔凝-脱合金融合、锂化应力作用下的界面行为等科学问题,形成了高反集流体表面激光微熔覆技术、基于激光熔凝的多孔电极结构调控机制、基于冶金结合的多孔电极性能提升机理、面向跨尺度电极制造的激光微连接装备等多项成果。
温州大学冯爱新教授的《激光复合强化技术路径探索与实践》报告,结合激光热处理、激光冲击和组织性能调控,从能场特性、服役工况、工艺环境、性能指标、工程目标等方面探索了激光复合强化的技术路径,介绍了高端装备关键构件激光深冷喷丸复合强化技术等方面的实践,技术路线与研究探索的五个方面密切关联,报告内容牵引重大需求,驱动科研兴趣,值得借鉴。
浙江工业大学张群莉教授的《激光复合热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报告,提出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实施,多工艺复合、多热源复合、多能场复合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团队近年来在激光复合热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在大型风电轴承激光复合深层强化、超超临界汽轮机叶片激光深层强化、复杂模具变斑光激光强化、轨道交通激光复合强化等方面的技术应用,为实现“双碳”目标助力。
清华大学闫剑锋副教授的《纳米材料超快激光加工技术研究进展》报告,聚焦超快激光辅助快速金属纳米材料加热/冷却动力学,介绍了加工过程中非线性、非平衡的工艺特点及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内容丰富,研究的创新性、理论性、系统性都值得学习。
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艾光明经理的《三维五轴激光切割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报告,分享了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的设计理念、主要功能及其应用,并系统性地介绍了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现状和主要产品。
此外,在激光及增材制造分会场交流中,还有近40位学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在此不一一介绍。
标签: